“纯诗”的时代终结了,这种直接把它说出来就是诗的时代也终结了。那么今天的诗到哪儿去了?它变成碎片,被现代生活撕成碎片扔在每一个角落。诗人就是和批评家一样的,都是一些为诗、诗性和诗的语言碎片“收尸”的人。
诗是一种单纯的文体还是神秘的文学活动呢?这正是对诗歌不同认识的根本分野。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里,为古典诗歌做过这样的考量,是说:
在古典时代散文和诗都是量值的表现,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可以度量的,它们不多不少正像两个不同的数,也像数一样是连续的,彼此的区别在于它们数量差别的本身。
他为此使用了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区别:
诗=散文+a+b+c
散文=诗-a-b-c
一些格律、韵脚或意向规则这些东西,正是附加在散文之上,使诗成为诗。这样来讲,诗在古典时代,起码在罗兰·巴特的这个叙述中,是被当做一种文体来处理。
但是,现代呢?这些形式规则还在发生作用吗?虽然形式规则发生了变化,但可以承认,它们是存在的。那么,是什么使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显得不同呢?
张柠说,古典时代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所以说话也就是诗,而现代,世界变成碎片,人和世界的密切关系已经不存在,诗也变成了碎片。所以,诗歌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解释,中间抛空太多,不足以产生直接的因果关系。
可以明确的是,现代的思想、社会环境、哲学背景、生存意识肯定是促成诗歌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之间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呢?
巴特说,从兰波以后,古典诗歌就不存在了。他说:
从那时以后,诗人把他们的言语制作得像是一种封闭的自然,它同时包含了语言的功能和结构。
他并没有说明这种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他只是指出这种不同的真正所在。如果上面的引述不够明确的话,可以看看巴特对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语言与思想关系的界说:
在古典艺术中,一种充分形成的思想产生着言语……
他又说:
现代诗中则正相反,字词产生了一种形式的连续性,从中逐渐滋生出一种无字词就不可能出现的、思想的或情感的内涵。
这恐怕正是现代诗歌的秘密所在。所以张柠的说法,显得神秘而炫目,但却不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