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形式的命名

image  似乎越来越多的评论始终无法触及对象本身,而仿佛鸽子一样在天空做无尽的盘旋。
   谈论一本书的可能方式,在我理想中最佳的选择依然是文本细读,辨认出这本书独特的面目,哪怕是对文本层面的涉及的较少,但细读所带来的对象身影,也必然 在谈论中更多地出现。因此,较为理想且满意地谈论《语言:形式的命名》就成为难题。记忆保留着对象在我们自身引起的最强烈的印象,但是这种印象恰恰只是印 象。这本书现在不在我身边,所以这样的谈论注定是令人沮丧的。
  1999年,当臧棣他们开始编选这套中国诗歌评论时,很可能意图是做成年选的形式,我记得在此之前,他们就选编过一本某年度中国最佳诗选,这本书很可能是这种雄心的延续与扩展。
  《语言:形式的命名》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年选,第二部分是评论年选。因此,在文本的基础上,它构成了对年度诗歌的细致观察,所以这本书归之为中国诗歌评论是有它的深切用意。
  这本书集中谈论了90年代诗歌,一个那时刚刚消逝的十年诗歌有着怎样的景观成为话题的中心,它的所以成立、它的特征、它的历史转折的内在力量,这些, 正是他们所思考的。选集展示了叙事性在诗歌中的可能形态与理论探索的深度,这一话题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以至于后来的三年我部分精力纠缠在这个话题当中。
  罗兰·巴特在《法兰西学院文学符号学讲座就职讲演》中说,“荣誉可以名实不符,快乐则表里如一”,对我,这本书带来了一种视野的拓展,由此实现的快乐持续至今。
  中国诗歌评论名下的选集出了三本,分别是《语言:形式的命名》(1999)、《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2000)、《激情与责任》(2002)。此后未见这套书再有后文。
  向向在看到这几天的博客后说,都是兰州读的书,在北京你没有读书吧。似乎确实如此,我现在胡乱翻书,只留下匆匆的印象。尽管如此,我还是期待有机会再能够翻阅中国诗歌评论的后续作品。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