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还是不说

  《身份》26章中,米兰·昆德拉讨论了一下谈话的问题。
  尚塔尔和让-马克去餐馆吃饭时,邻桌有一对男女久久地一言不发。讨论由对邻座的观察开始,让-马克说,“你不能根据两个人之间交换的词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他们相互之间有多少情谊……甚至可能他们拒绝说话是出于细腻,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话可以说。”
   先前读到过一个观点,是说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过多的分析伤害了原本应有的浑然之感,这是后话,但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具有长足的分析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来看这段对谈话的分析,在现实中,当人不开口说话意味着什么呢?恋人之间可能是争执过后的相互投降,“算了,我不再分辨,就这样吧”,或者也可能是更加猛 烈的争执来临之前的短暂静默。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具有充足的积极意义,尽管是争执,但它意味着“词语的交换”,这一举动就已经表明了相互沟通的一种 努力。而投降——不发一言,则意味着彻底的放弃与绝望。
  让-马克对此做出的否定猜想,在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那就是存在这样的处境,即默契已经取代了语言的需要,不用语言也能完成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但这样与历史本身却有了出入,语言被创造这一事实,表明有一种功能需要借助它来完成,意会与言传之间,存在着深切的互补关系。
   但是“词语的交换”意义显然不止于此。它同时还是一种对抗性的表达,对恐惧与无聊的对抗。让-马克在书中提到了婶婶,一个惯于将一切活动以近乎配音方式 叙述的女人,在她那里,沉默不语意味着时间带来了巨大恐惧,而唠叨不停,则是对这种恐惧的某种征服。而在让-马克的讲述中,另外一个亲人,他的祖父在病重 之时,发出一串无意义的声音,明知将死但还是需要发声,则是死前的无聊需要某种方式去度过。由此,开口絮叨的意义就在这里得到了大部分的说明。
   如果承认无聊是生活的构成部分,那么,无聊的总量在现代生活中变得比过去大了许多。因为某种“专注”,对我们有限生活的专注,所能谈论的也变得越来越贫 乏,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通过让-马克和赏塔尔暗示,即使在情侣之间,这样的处境也没有丝毫改善。叨叨叨,几乎成为情侣之间正常关系的唯一特征。
  “没有任何爱情可以在一言不发中继续存在。”以这句话,米兰昆德拉结束了《身份》26章。
  
  http://www.feedsky.com/challenge/art/1061/feedsky/subsob/~/gtsp/zt2/d6a19/lnk.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