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炸弹


  8月28日在柏林,仿效战时飞机轰炸,一架直升机将10万份诗歌书签从天空扔向了城市。这是一项由智利诗团卡萨格兰德(Los Casagrande)与柏林文学工作室(Literaturwerkstatt Berlin)共同策划实施,名为“诗雨”的诗歌行动,取义为“赞美诗歌,反对战争”。在YouTube上传的视频记录了这个活动。当飞机在天空轰鸣之时,正是黄昏,密集的人群开始抬头张望,画面特别显示了一个女性紧张、惊愕的严肃面孔,随之这张面孔被更多兴奋的脸代替。

  在战争中,轰炸机飞临过柏林,在场的人群中,对这一历史有过切身感受的人恐怕极为罕见。在时间消逝之后,对惨痛战争的真实感受同样难以寻找,留存下来的只是集体记忆的反省与强大的警惕心理。在这种时候,模仿的战斗轰炸降临柏林之时,一种奇异的冲撞产生了。它带来一种模拟的威胁,置身广场的人群在宁静中遭遇轰鸣时,体验性地突然进入了历史时刻,身边的宁静平和与半个世纪前的混乱恐惧交织在一起,无害地让书写的经验变成为切身的感受。

  在这样奇异的心境中,从天而降的不是炸弹,不是带来破坏与痛苦的力量,而是印刷着诗歌的书签,这个时刻,诗歌携有炸弹的往日形式,但却在本质上却是安抚之力,这一行动的效果由此产生。在这里,诗歌对现实的介入是有效的。它有创造性的形式,并通过对历史的回应,让诗歌在那个瞬间成为神圣之物。

  对诗歌介入性的强调事实上一直没有断绝,从战争年代的宣传、战后的颂歌、集体活动的诗朗诵到当代诗人对现实的痛苦,无不显示着进入现实的渴望。一个完全超越性的诗人和中国人无关,但是取何种形式去介入,始终没有很好的答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