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辗转过原野和城郭

  一个人在窘困中时间久了,慢慢地就会失魂落魄,形容枯槁,头发变白了,眼神也开始闪躲,话语无力而软弱,整个人的身体仿佛也被空气压缩着,弯成一张卑微的弓。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财富的缺少吗?还是时运不济呢?

  孔子心怀天下,一直想着恢复周朝的礼制。他的学生被老师的崇高愿望所激励,跟着他,就像是圣经中所述的使徒一样,辗转于东部中国,行走在城郭和田野之间奔走呼号。在先秦时代的中国,这样的行止就是一个奇迹。天地苍茫、路途险阻,这一队人奔走在原野之上,未曾没有被人质疑过。

  孔子带着弟子在山东莒县时,有一队从战场上下来的逃兵,抢走了他们的食物和衣服。这时候正是严寒的秋天,天地萧瑟、冷雨霏霏。遭逢抢劫的孔子和学生落魄地困守在一起,身体上的饥寒交迫固然让他们沮丧,但是这样的境遇对弟子们更大的打击在于心中产生的屈辱感。

  弟子中最为耿直的子路终于忍不住了,在那刹那,他心中的信仰开始动摇。这个可爱的学生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他质问孔子说:“我们是很有教养的人,是君子,难道君子就应该落魄到这样的地步吗?”这样的时刻,恰恰如同武侠小说所说的一样,对于子路而言,进入了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成魔还是成圣全在孔子的答复之中。

  很难想象孔子那一时刻的表情,静默良久之后,孔子在雨中这样回答了子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中,穷的含义是丰富的,它是指困境,也是指贫寒,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在困难的时候是平静的,坚定的,守礼,守规则的;小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盲乱的,做事和说话是没有原则的,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

  君子固穷或许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孔子在揭破这一现实境遇的时候,不知心里是否产生过浓重的悲哀。不过,很显然,他在乎的并不是这种现实状况如何如何,他的思维之妙在于坦然面对困窘的现实,然后从心志上选取一种决绝的态度,去化解这样的困境。

  历史中肯定有许许多多的镜子,在不同的时空,当它闪现的时候,同一种境况会在另外的地方出现镜像。与孔子相仿佛,亚里士多德一生游荡在雅典、小亚细亚、米提利尼和色雷斯的斯塔基拉之间,他游荡在各地讲学,期间遭逢各种变故,但对于真理的追求始终未变。

  这或许就是他们本质上共同的地方。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份心中的坚持,是孔子自许的地方。一个人心中有所坚持,这才不会空虚,才能在困境面前,坦然面对,并且保持自己一贯的立场。这也是孔子给子路指点时的出发点。

  君子固穷,但是心中有所期待,所以在这险恶的世间不会迷失本性。生活是艰难的,这点孔子早就知道,但他游走在荒原上时,显然明白生活的意义,就是在这窘困中,去超越现实艰难,窥见道,窥见让自己心灵得到平静的真理。

没有评论: